close

盧岡斯基(1972-, 莫斯科)被譽為中生代俄國鋼琴家代表之一,首次來台演出,曲目非常經典:

法朗克(1822-1890):前奏曲、聖詠與賦格 (1884)
Franck: Prelude Choral and Fugue 

普羅高菲夫(1891-1953):第四號鋼琴奏鳴曲 (1917)
Prokofiev: Sonata No. 4 in C minor Op.29

拉赫曼尼諾夫(1873-1943):前奏曲集,作品第32號 (1910)
Rachmaninoff: Preludes Op.32

看到預告,我就馬上買票。

俄國音樂特色是什麼?這場音樂會的安排,集中在浪漫後期的俄國音樂,除了對當時的國家歷史背景多點了解,以及音樂家創作的動機更深入認識,在聆聽時就更能體會到音樂背後所要傳達的情感。

我想我更需要留意的是樂譜。從曲目選擇來看,這三個人作品時間相當,但是風格迥異。首先看到法朗克。

我想記住盧岡斯基在彈奏時,很清楚他對每一個和聲、旋律的安排。樂句間的呼應不只是橫向旋律關係,低音與旋律間相互進行的關連,在他的手中表達更清楚。這多虧了賢克分析,在他的演出中,很明顯的可以聽到低音線條的流動,而前景、中景、背景關聯,每一個角色關係界定清楚,不會因為互相呼應而模糊角色定位。

他之所以完全把角色分配清楚,在彈奏時,我看到他大都直挺挺地坐著,沒有多餘的動作,若有需要用盡全身力氣,或是為了得到音色,才會有刻意往前推進的動作。這些動作是否須刻意做才能得到該有的效果?我想這不是重點,從他的呼吸、手臂、直挺的背、踩踏板的腳...乾淨利落的肢體,仍舊跟著音樂一同進行。

這場演出很有浪漫的精神,不知不覺為這樣的音樂留下幾滴眼淚,是愛的感覺。 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姃玥裳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